《For Example》是一個必然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討論 Podcast。在這裡,每一個觀點都有其存在意義──在這個充滿多極衝突與對話的世界,一種「單一真理」只會困住自己的思想。當我們擁抱對立本身,擁抱文化多樣性的微妙張力,從交匯衝突中找出新的平衡與理解。 在這裡,沒有「統一答案」,只有一些例子,可能是好的例子,可能是奇怪的例子,但這些例子邀請你和我一起溫柔地思考自我身處,那沒有邊際的世界。我們要的不是混融無差異,而是讓不同文化、立場、信念在討論中共存、不合中尋求新的可能。
本集我們邀請長期關注土地與社會運動的香港學者、行動者鄒崇銘博士,談談「跨本土」的行動——從香港的土地運動,到加拿大原住民族的「真相與和解」(Truth and Reconciliation);從本土左翼的延續,到新移民的政治參與。
我們嘗試探討:
1/ 當「本土」從香港延伸到加拿大,什麼是跨本土(trans-local)的連結? 2/ 為什麼加拿大的「和解」多是儀式性的?Land Acknowledgement 如何成為政治表演? 3/ 當香港移民避談政治、遠離他者,我們是否重複成為「港豬」? 4/ 「Land Back」運動揭示了什麼——土地、權益、與殖民的未完結? 5/ 面對政府與社會的多元想像,香港人與原住民能否想像出新的聯盟?
節目中,我們談到從 Kamloops 的寄宿學校骸骨事件 到 Sun Peaks ...
本集我們討論《Postcolonial Global Justice》一書,重新思考「反殖」的意義——它不僅僅是驅逐殖民者、建立主權國家,而是一場追求全球平等與社會公義的深層反思。
從非洲到亞洲,從 Nkrumah 到 Fanon、Césaire、Nehru,我們探索後殖民思想家如何挑戰現有的世界秩序,並思考以下問題:
1/ 反殖是否必然通向民族國家的建立? 2/ 「平等」的核心理念如何被轉化為經濟與制度上的不平等? 3/ 為什麼香港的自決論述往往停留在政治層面,而忽略了階級與資本問題? 4/ 在全球投資體系(investment regime)下,中國與香港如何同時成為壓迫與共犯? 5/ 我們能否重新想像一種超越主權與大國二元對立的「跨本土」國際連結?
節目中,我們從「新殖民主義」的結構出發,剖析國際投資協定(BITs)如何再製不平等與依附;並從反殖思潮中反思真正的自由不能止於政治象徵,而必須來自結構性的轉變。 同時,我們也從香港的經驗出發——無論是 20...
「人畜無害」聽似玩笑,卻是一種生活修煉。
在共存與告別之間,我們學習變得溫柔,也學習承擔。從狗的行為訓練、柴犬的焦慮,到兔子的離世,這一集談的是關於愛、控制與告別的學習。
Sharon 從她的研究談起:為什麼新一代「不受強迫的」(force-free)狗隻訓練師,大多來自女性、身體不便或酷兒社群?狗隻訓練的方法,如何反映我們的政治與倫理? Samuel 分享與柴犬相處的掙扎——從城市噪音到抗壓藥物——思考動物是否也承受與人類相似的城市焦慮。 Kennedy 回顧陪伴十年的兔子離世過程,談安樂死的難題與「何時是放手的時刻」,也是反思何謂「主人的權力」與「學做一個更好的人」的時刻。
我們討論:
1/ 為什麼愛與控制往往難以...
本集我們邀請 來自歐佈諾伙族(Opohono)、現於康乃爾大學攻讀人類學博士的 Leeve Palray,繼續展開深入對談,探討台灣原住民族在當代政治中的掙扎。從 1947–1950 年代原住民精英的歷史經驗談起,到今日在台灣選舉、政黨與國際秩序中的困境,我們嘗試理解:
1/ 原住民族的「政治現代性」如何在殖民限制下萌芽? 2/ 為什麼「承認」(recognition) 既是空間,也是枷鎖? 3/ 民進黨與中共如何同時挪用原住民語言,製造多元文化的幻象? 4/ 當原住民族投身不同政治立場,是否就被視為「背叛」?
在二元對抗之外,原住民族如何在國家、部落與個人之間,開拓第三種、甚至更多元的可能性?
節目中,我們也談到 原轉會致習近平的公開信,以及台灣原住民族如何參與國際論壇(如聯合國原住民族常設論壇),透過跨國網絡展現主體性。這些張力與矛盾,也為香港人如何在受限空間中尋找自決,帶來重要啟示。
Leeve 補充:
「我在平地/山地原住民那邊沒有說到的是關於這...
本集邀請到來自台灣歐佈諾伙族(Opohono)部落、現於Cornell University (康乃爾大學) 攻讀人類學博士的 Leeve Palray,帶我們進入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與當代處境。 我們從「山地/平地」的殖民分類說起,回顧清朝番界政策、日本殖民統治到國民黨延續的治理邏輯,揭示了「空間綁定人」如何深刻影響台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同與法律地位。
1/ Leeve 分享了自身的家族經歷與命名故事,並深入探討:
2/ 為什麼原住民族的身分認定往往交織血統、文化、性別與父權的多重邏輯?
3/ 「平埔族」為何至今仍未獲得完整的法定承認?
4/ 當代台灣的原住民族如何在「去殖民」的框架下,回歸部落主體、卻同時面對部落內部的性別與權力矛盾?
5/ 這些認同與爭議如何讓我們重新思考「自決」與「認可」的政治意義?
節目中,我們也對照香港經驗,反思「香港人」身分的定義困境:當我們以為可以輕易劃界時,往往忽視了歷史的複雜性與多重矛盾。
這一集讓我們看見:原住民族的故事,不...
本集邀請國際倡議者、前區議員、現居英國的 Carmen Lau,帶我們從她的家族故事出發,探討香港被忽視的「水上人」歷史。
Carmen 分享了自己作為大澳蜑家人後代的身分記憶:從祖父母在棚屋落腳,到 2000 年大澳大火背後的收地陰影,再到火災後大澳被塑造成「東方威尼斯」的旅遊敘事。她反思水上人如何在殖民政府與香港政府的治理中被邊緣化,既無法獲得丁權保障,也在旅遊化過程中失去原有的生活空間。
我們亦討論:
這一集既是個人記憶,也是公共政治的對話,邀請聽眾重新思考:香港的「原住民」是誰?
錄製日期:2025年9月3日
「自決」究竟代表什麼?是民族的獨立權利,還是一種在既有國家框架中追求自主的想像?從馬克思、列寧到威爾遜,自決一詞歷經戰爭與冷戰的洗禮,成為國際法裡曖昧又矛盾的原則。
這一集,我們嘗試從香港的歷史經驗出發,跨到原住民族的行動,並追溯「自決」在不同語境中的流變。我們討論:
自決與獨立是否劃上等號?
原住民族如何在定居殖民與國家主權的夾縫中,實踐不依附於國家的自決?
國際秩序的形成與偶然性——是否需要等待下一個危機,才可能迎來新的政治秩序?
當代哲學如何重新想像「不支配」(non-domination) 的自決,而不是孤立的「不干預」?
節目中,我們也分享了《Braiding Sweetgrass》等文本如何展現原住民族的知識與土地關係,並探問:自決能否意味著人類、土地與非人類生命的共生?
延伸閱讀:
Iris Marion Young, Two Concepts of Self-Determination(關於「...
「香港人悼念Charlie Kirk,其實唔只係悼念一個人、一件事,而係重塑緊何謂屬於『我地』嘅政治框架。」
Charlie Kirk 在美國Utah一所大學演講時被槍殺,引發香港社交媒體上一股「悼念潮」。有人將佢視為民主鬥士,悼念佢嘅離世,但同時,亦有人批判佢嘅政治立場。哀悼與批判交錯,令事件迅速演變成一場情感政治與道德邊界的爭拗。
今集我哋一齊傾下:
1/ Charlie Kirk為何對香港人來說是一種「集體創傷」
2/ 「悼念」同「正義」之間的糾結:grievability 到底係乜?
3/ 商議民主 vs 競爭性民主:何謂「理性討論」和民主實踐?
4/ 哀悼者同批判者之間,如何用香港社運語言互相衝突?
5/ 社交媒體同溫層效應,點樣放大情緒能量而削弱溝通?
錄音日期:2025 年 9 月 12 日
發佈日期:2025 年 9 月 12 日
—
參與海外港人臨床心理學研究: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
「我覺得今次唔係個人嘅勝利,而係屬於我哋香港人嘅勝利。因為我哋證明到,香港其實仲係有公義嘅,只要我哋肯去爭取、肯去發聲,香港仲係一個有公義嘅社會,呢樣嘢嗰個滿足感係大過個利益。」——何媽媽
啱啱過去嘅 AIA 友邦熱氣球嘉年華,因為政府牌照問題搞到成城熱話。何媽媽嘅「兩分鐘爆罵」,幫好多失望嘅香港人出咗一口氣,短片一夜之間瘋傳,由雪糕券到最後退款,唔單止幫到大家拎返錢,仲講到成件事係「香港人嘅勝利」。差唔多同一時間,葵涌廣場一名南亞裔銷售員鬧警察又引起關注——佢嘅行動,又算唔算係幫大家出咗一口氣?
今集我、Samuel 同 Sharon 一齊吹下:
點解何媽媽會變成大家心目中嘅「師奶英雄」?
香港人對「公義」嘅想像,點解會畀呢啲商業事件 trigger?
香港「師奶」同美國「Karen」有咩唔同?文化語境點樣影響解讀?
南亞裔青年 vs 師奶:邊個先代表香港?種族同性別點樣影響團結嘅界線?
我哋講嘅 Solidarity,最後係咪...
新學期開始,三位主持 Sharon、Samuel 同 Kennedy 今集傾教授嘅教書經驗。Sharon 分享自己教 Rhetoric of Reproductive Justice 嘅第一課,點樣感受到學生對「安全討論空間」嘅渴求。Samuel 講到學生點樣將經驗帶入課室,但討論未必真係咁自由。Kennedy 回顧自己喺美國課堂遇到嘅爭辯,感受到「失去咗一個學生」嘅遺憾。
當中我哋細談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到底要唔要生小朋友? 呢個睇落好私人嘅問題,其實充滿住政治與「香港人」身分嘅糾結。 本集由三位主持 Sharon、Samuel 同 Kennedy 展開一場深刻對話,從各自嘅生活經驗、移民背景同教學內容出發,討論「生育」作為一個政治選擇與文化實踐。我哋由 reproductive justice(生育公義)講起,反思生唔生下一代,會唔會逼小朋友學廣東話,應唔應該為延續集體而生育,去到點樣處理作為 diaspora 家長嘅矛盾與焦慮。 當中我哋細談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1. 「我哋就係最後一代」vs「要傳承香港人命脈」:兩種香港離散社群中的論述拉鋸
2. 語言、文化與責任:應唔應該逼小朋友學廣東話?佢地會唔會問:「學嚟做咩?」
3. 生唔生小朋友,係唔係真係自由選擇?制度、移民政策同種族歧視點樣影響決定?
4. 當你想生都未必能生:美國墮胎限制、醫療危機與對懷孕者的系統性壓迫
5. 從反送中講起:點解催淚彈都可以變成 reproductive justi...
從香港出走、走到北美再進入學術界,我哋各自嘅路到底經歷咗啲乜?
呢一集由三位主持人 Sharon、Samuel 同 Kennedy 坐埋一齊,傾吓作為海外香港學者既心路歷程。
我哋由博士申請講起,講到點樣揀學校、點樣適應當地學術文化,再到博士論文嘅挑戰與轉變。 喺討論中,我哋細談以下幾個話題:
如果你對學術旅程、跨文化適應、或者香港人喺北美點樣行自己條學術路有興趣,希望呢集可以分享一下我地嘅經歷。
📅 錄製日期:2025年8月13日
🔗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
《For Example:一個政治不正確的香港 DEI podc...
當你好想講自己係香港人,但無論點講,對方都聽唔明你經歷過嘅創傷、get唔到你而家面對緊嘅困難。咁,海外港人仲可以點講自己?
呢一集,我哋講講「講不出聲」:
當我哋想將香港人嘅故事翻譯成英文,向世界講出我哋經歷,但講出口先發現,字詞根本唔夠用,語言本身就限制咗我哋。
我哋由一個翻譯遊戲講起,試譯學術書名如《Inconvenient Strangers》,一路拆解語言、權力、語境與理解之間的矛盾。我哋討論咗「Hermeneutic Injustice」(詮釋上的不正義),點解講唔出,唔單係語言問題,而係當你經歷咗某種創傷,但無人畀你講、甚至冇人想聽,就會變成一種深層的不正義。
喺討論中,我哋一齊問:
「來都來了」,是否折射出中國社會深層的性壓抑?還是我們早已默認了被害者與加害者的既定角色?這場討論究竟是關於性、慾望,還是那種被禁聲卻又被放大的性別想像?
這一集,我們邀請了 Emory 博士生、非二元性別倡議者羅小風(Siufung Law),一起探討香港與華語世界中關於性別與性取向的公共辯論。我們從香港近期的同婚案件談起,延伸到「紅姐事件」掀起的網路輿論風暴,嘗試拆解圍繞性別、慾望與社會規訓的多重想像。
小風分享了他多年在跨性別倡議、創作與運動現場的經驗,並反思性小眾平權的侷限與可能性。我們也一起討論:
當你身處人群中,卻覺得沒有人真的懂你的感受,那種孤單,你試過嗎?
這一集,我和Sharon、Samuel談「情感異鄉人」:當你身處異地,卻無法與身邊的情緒節奏同步,當你努力連結,卻感到越連結越孤單。
我們討論了「affect」(情感氛圍)、「emotion」(情緒)與「feeling」(感受)三者的差異,也分享了香港人在7.21、7.1、六四等重要時刻的情緒經驗,以及這些感受如何在不同的 diaspora 群體中產生斷裂與重組。我們從自己參與的海外集會談起,講到罪疚感、苦難共同體、奶茶聯盟,再到如何在不同歷史傷痕與政治語境中,實踐跨社群的共情與聯盟。 在討論中,我們一起問:
等待,往往是生活裡最煎熬的部分,也是近年香港流散者的共同感受。 這一集,我和Samuel談談「等待」:等待簽證、等待身份、等待能安定下來的那一天。
我們討論了「liminal legality」這個過渡性身分的概念,形容身處灰色地帶的合法性:有權留下,卻未能獲得真正的國民身分。也對比了圖博人難民、委內瑞拉移民的經驗,反思香港人在海外移民政策下的「不確定」。
在討論中,我們一起問:
移民生活裡的等待,究竟在等待什麼?
不確定的身分如何塑造我們的計劃、職業選擇、家庭關係?
海外社群的互助如何成為支撐,也可能帶來新的權力結構?
面對結構性的等待與無法規劃的未來,我們如何在生活裡畫出自己的小小空間,保住價值與關係?
回看2019年之前香港人的「預測」失準,未來總是如此不透明,我們還能怎麼「在等待裡活下去」?
延伸閱讀:
Cecilia Menjívar, Liminal Legality: Salvadoran ...
歐陽萬成 Jimmy O. Yang 在香港舉辦棟篤笑之餘,還幫旅發局拍片宣傳,說好香港故事。對於一個在美國成長多年的 1.5 代移民來說,Jimmy 的「尋根之旅」是一場重新發現香港美好的過程。那香港人的下一代,會不會也沿著 Jimmy 的軌跡,在未來繼續發現香港的美好?
本集,我和 Samuel 一起談談:
Jimmy O. Yang 與 Asian American「尋根」的現象
他拍的香港影片,為什麼既真實又陌生?
移民社群口中的「承傳身分」為什麼充滿矛盾?
我們對「香港人」、「Chinese」這些身份,能否有更流動、交纏的想像?
參考連結:Ways of Remembering Hong Kong 香港記憶地圖: https://waysofrememberinghongkong.hkaa.co/ 本集連結:https://linktr.ee/podcastkennedywong 錄製日期為2025年6月3...
哈佛大學,一方面被香港人視為學術聖殿;另一方面,近年卻成為KOL描述的「左膠」與「中共滲透」的地方。本集,我與新主持人 Samuel(過去一年在哈佛任教)一起談談:
我們從哈佛談到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也從教師談到學生、從學術制度談到社會期望,邀請你一同思考:
內鬥,是很多香港人熟口熟面卻不敢攤開說清楚的話題。本集《For Example》,由庫爾德人的流散與自相殘殺談起,從中東戰場拉回香港的社群撕裂:當沒有制度承載分歧,群體為何一步步走到你死我活?我們會聊到庫爾德人面對的困局與啟示。
在海外,我們比起許多流散者幸運得多,但我們能否從別人的歷史裡學懂和解與修補?這一集,邀請你一起聽,一起想。
If you've ever wanted to know about champagne, satanism, the Stonewall Uprising, chaos theory, LSD, El Nino, true crime and Rosa Parks, then look no further. Josh and Chuck have you covered.
Does hearing about a true crime case always leave you scouring the internet for the truth behind the story? Dive into your next mystery with Crime Junkie. Every Monday, join your host Ashley Flowers as she unravels all the details of infamous and underreported true crime cases with her best friend Brit Prawat. From cold cases to missing persons and heroes in our community who seek justice, Crime Junkie is your destination for theories and stories you won’t hear anywhere else. Whether you're a seasoned true crime enthusiast or new to the genre, you'll find yourself on the edge of your seat awaiting a new episode every Monday. If you can never get enough true crime... Congratulations, you’ve found your people. Follow to join a community of Crime Junkies! Crime Junkie is presented by audiochuck Media Company.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Morning Show, The Breakfast Club, With DJ Envy, Jess Hilarious, And Charlamagne Tha God!
The Herd with Colin Cowherd is a thought-provoking, opinionated, and topic-driven journey through the top sports stories of the day.
The official podcast of comedian Joe Rogan.